《户外尸体地图》 户外,其实并没有那么遥远。 我国每年都有4亿人走向户外。 但光2024年新闻报道过的户外事故就有335起,一共造成84人死亡。 户外的危险究竟藏在哪里?请打开这张《户外尸体地图》找找答案吧! 迷路 迷路是户外最常发生的意外。野外没有路标,也常常没有信号,再加上地形复杂、视线受阻,一不小心就容易分不清方向。 迷路并不是导致死亡的直接原因,由它引起的坠落、溺水、失温等才是。 时间:2020年10月17日 地点:北京 药王谷 事故详情:一名50岁驴友在北京房山药王谷景区走失,一个月后其遗体在悬崖下被发现。据后续搜救报道,该男子在进山后觉得“走小圈,不过瘾,想走大圈”,但并不熟悉路线,他发出的最后一条消息是:“我迷路了,走在乱丛中,可能需要救援”。 很多热门徒步线路都是驴友自己开发的“野路”,认路只能靠前辈驴友做的标记,或者提前在手机上下载的轨迹图。 时间:2025年2月15日 地点:北京密云 事故详情:一名40岁户外爱好者在密云黄花顶登山失联,当日他独自登山,并在登顶后关闭了登山软件,导致下山轨迹不明,22日救援人员在一处悬崖下发现其遗体。 时间:2010年12月12日 地点:安徽黄山未开发区域 事故详情:复旦大学18位驴友在野黄山穿越活动中,因雨天道路难以辨认随后迷路,在报警求救后全部被救出,但一位参与救援的民警因路滑而坠下山崖身亡。 如果你走丢了,待在原地等待,可能是更好的求生策略。 失足坠落 在迷路焦虑状态下,多数人会选择顺势而下的路径,但顺山谷而下的路径更容易遇到陡峭深切的地形和难以攀爬的断崖。 时间:2025年5月3日 地点:浙江盘古楼尖 事故详情:温州一男子独自爬山失联,5月7日下午救援人员在附近水域发现其遗体,推测其在迷路后失足坠入水潭溺亡,发现遗体位置离公路不到1公里距离。 时间:2020年8月21日 地点:云南苍山 事故详情:一位35岁的徒步爱好者从大理酒店出发独自前往苍山后失联,一周后救援人员发现其遗体。路线不成型路线、迷途无法原路返回后失手坠崖是失事的主要原因。 安全的下山路线应优先选择山脊线。 坠崖的风险不只藏在行进间。截至2024年底,全球已有480人死于在危险场景中自拍。 时间:2024年4月 地点:印度尼西亚伊真火山 事故详情:在伊真火山口的“网红树”前,一名31岁中国游客拍照时踩到自己的长裙,坠入身后约75米深的峡谷中身亡。 时间:2019年10月 地点:陕西华山 事故详情:一大四学生在华山西峰背对悬崖仰身自拍时突然踩空从山顶坠落。 最美的风景不一定在险峻山峰,有时候,一条清浅的河流就能引人驻足。 涉水溺亡 这些水流看似浅,但因流速快,水下情况复杂,贸然涉水很容易失足甚至被冲走。 横渡会用到牵引绳,但牵引绳不能垂直于河岸,要有一定夹角,不然人会在激流中被冲到水流最强的位置,难以脱身。 时间:2023年6月2日 地点:浙江台州石人峡 事故详情:两名驴友过河时因水流湍急、绳索不稳以及背负重物,导致突发险情,最终二人被急流吞噬溺亡。 时间:2019年7月6日 地点:浙江台州丽人谷 事故详情:仙居丽人谷是每年夏季溯溪的热门线路,事发当日白天小雨,到返程时,突发山洪,来自上海、苏州的两支团队共16人被困,随后涉水过河时3人被冲走,最终2人遇难。 不管对于户外新手还是老手,渡河的风险都很大,行动前可以问问自己:这个河一定要过吗?是不是可以等等?或者绕道呢? 山洪 山间的气候瞬息万变,只需一场暴雨,所有的水流都会像漏斗一样被导入谷底,小涧会立刻变成泄洪通道。 时间:2022年8月13日 地点:四川彭州龙漕沟 事故详情:龙门山镇后山下雨,引起龙漕沟区域突发山洪,导致在该处游玩的游客被困,最终7人不幸遇难。据媒体报道,龙漕沟属于地质灾害点位,并非正规景区。 时间:2019年8月4日 地点:湖北躲避峡 事故详情:恩施躲避峡因河水清澈湛蓝而被称为“中国仙本那”,吸引很多游客自驾前往打卡。8月4日晚暴雨导致躲避峡山洪突发,造成12人死亡1人失联,61人被救出。 如果你发现身边的水流变浑,上流漂来树枝、水声低沉时,要立刻沿山坡向高处撤离。 越往山顶植被越来越少,头顶也没了遮蔽物,你的视野逐渐开阔,心情也是。 雷击 当天气突变,雷暴降临,人类很容易成为地面上最高的导电体,如果你手中正握着手机,或是一幅金属的登山杖,那更容易成为雷击的目标。 时间:2024年6月29日 地点:河北蔚县麻田岭 事故详情:下午3点50分左右发生雷阵雨,有两位驴友被击中,造成1人死亡,1人受伤。事发前,气象台已发布雷电黄色预警信号。 时间:2009年6月13日 地点:北京箭扣长城 事故详情:在“鹰飞仰倒”处发生雷击事件,据目击者称,“一道闪电在5人中末尾的两人中间炸出一道红光,两人掉到了30多米高的断崖下,另3人也被炸倒在地”,2人坠亡,另3人受轻伤。 避免雷击最好的方法还是提前评估天气,但对于一日近郊登山的人而言,这件事又最容易被忽略。 防雷的30/30原则:当闪电和雷声的间隔小于30秒,说明雷电距离你只有10公里了,要立刻停止登山,准备避雷。最后一次听到雷声后,要至少等待30分钟继续行动,因为雷电可能还没完全远离。 恭喜你,登顶了。让我们在此处停下脚步,体验一下一览众山小的美妙。 失温 失温是指人体的热量流失过快,无法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状态。登山后你的汗水随着强风蒸发,热量被一点点带走,待久一点就有失温的危险。 时间:2025年1月11日 地点:山西五台山 事故详情:一名湖南籍徒步者在独自朝台过程中不幸遇难,五台山五座台顶海拔高,气候复杂,冬季极易出现低温、大风、暴风雪、大雾等危及生命的极端天气。 时间:2024年10月 地点:陕西秦岭冰晶顶 事故详情:一对年轻情侣在夜间攀登秦岭冰晶顶时,因装备不足、气温骤降,导致失温,最终双双遇难。 很多人以为失温是冬天的事,其实夏秋的山里才更常见。只要风、冷、湿三个条件中占两个,就可能迅速失温。 时间:2021年5月22日 地点:甘肃白银黄河石林 事故详情:在第四届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中,参赛选手突遇极端天气,降温降雨并伴有大风。由于大多数选手装备不足,导致21人因急性失温死亡,8人受伤,该事件成为中国户外运动史上最严重的事故之一。 时间:2024年5月20日 地点:江西武功山 事故详情:一名户外爱好者在“反穿”武功山风景区时遭遇失温身亡。 时间:2021年11月13日 地点:云南哀牢山 事故详情:4名地质调查人员遭遇局部暴雨和瞬时大风,导致失温,最终因心源性休克死亡。 在失温事件中,鳌太线成为不可忽略的一个地标。 这条线路从鳌山穿越到太白山,直线虽仅四十余公里,但实际行程超170公里,需翻越17座海拔3400米以上山峰。 鳌太全线为无人区,天气剧烈变化,一天可遇四季,极易导致失温。6年内就有46人遇险,其中14人死亡。 时间:2024年8月20日 地点:鳌太线 事故详情:博主“猛蛇过江”发视频称,在单车挑战鳌太线时,意外发现7月初穿越鳌太线失联的男子。 高反 这里的海拔已经超过2500米,如果你长期生活在低海拔区域,没有在这个海拔适应过就剧烈运动,将会出现高原反应。 你开始有些恍惚,心跳好像要冲出胸膛,脑袋也微微发涨,像是醉酒,但这滋味一点也不迷人。 时间:2025年5月10日 地点:四川四姑娘山 事故原因:一名游客与朋友自驾出游,到达四姑娘山镇后出现严重高反症状,虽然被送去四姑娘山镇卫生院抢救,但最终还是遇难。 时间:2024年2月14日 地点:尼泊尔珠峰大本营 事故原因:一位26岁的户外爱好者在尼泊尔珠峰大本营徒步线路中出现高反症状,其父联系保险公司后得到保险不含尼泊尔救援的回复,最终错失救援时间。 轻微的高原反应有胸闷气短头痛恶心中国股票配资网,可以通过吸氧、多休息缓解。 严重的高原反应会因缺氧和低压导致器官水肿,比如肺水肿和脑水肿,不及时处理会在短时间内丧命。 再往上走,游客的身影就越来越少了。 进入海拔3500米,就进入了真正的登山运动的范畴,你不仅需要专业装备,还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到达这里。 如果你问他们为什么还往上爬,想想乔治·马洛里的那句话—— “因为山就在那里。” 8000米:真正的死亡地带 这里是飞机巡航的高度。这也意味着,人类本不应该出现在这里。 以珠峰为例,截止到2024年12月,在12000多登顶的登山者中,340人在登顶或返程中死亡,其中超75%死于8000米以上。原因包括雪崩(29%)、坠落(23%)、失温冻伤(11%)、急性高山症(10%)等。 乔治·马洛里 1924年 珠穆朗玛峰北坡约8150米处 留下登山史上最著名名言的探险家的遗体在这里被发现,但我们仍未知道那一天他到底登顶成功与否。 不同于“小山”上的尸体,绝大多数遇难者的遗体会长期甚至永久留在那里,甚至成为山中的标志地标。 登顶过珠峰的人回忆,大多数人都会在“绿靴子”处歇个脚。 绿靴子 珠穆朗玛峰8500米的石灰岩山洞中 事故详情:这具身份可能为印度登山者泽旺·帕卓的尸体蜷曲在珠峰东北岭登山线路上,因其绿色的登山靴而得名,死因可能是遭遇暴风雪。 休息者 2006年 珠穆朗玛峰海拔约8500米的一处开阔雪坡 英国登山者戴维·夏普在独自尝试攀登峰时体力不支,以休息的姿势遇难。 睡美人 1998年 珠穆朗玛峰海拔8600米左右的东北山脊 美国女登山者弗朗西丝·阿森蒂耶维在无氧尝试登顶后未能成功返回,与丈夫在下山途中双双遇难。 恭喜你,到达了地图的边缘。 好消息是,90%的人都从这里顺利返回了。但那些留在地图上的会不断提醒人们: 成功,夹杂了运气。运气来自高山、河流、湖泊和雨水。 你看,人类从来没有真正征服过什么,而是自然,放过了我们。 至于下一个走向户外的人会遇到什么呢?翻过下一座山再说吧
《户外尸体地图》 户外,其实并没有那么遥远。 我国每年都有4亿人走向户外。 但光2024年新闻报道过的户外事故就有335起,一共造成84人死亡。 户外的危险究竟藏在哪里?请打开这张《户外尸体地图》找找答案吧! 迷路 迷路是户外最常发生的意外。野外没有路标,也常常没有信号,再加上地形复杂、视线受阻,一不小心就容易分不清方向。 迷路并不是导致死亡的直接原因,由它引起的坠落、溺水、失温等才是。 时间:2020年10月17日 地点:北京 药王谷 事故详情:一名50岁驴友在北京房山药王谷景区走失,一个月后其遗体在悬崖下被发现。据后续搜救报道,该男子在进山后觉得“走小圈,不过瘾,想走大圈”,但并不熟悉路线,他发出的最后一条消息是:“我迷路了,走在乱丛中,可能需要救援”。 很多热门徒步线路都是驴友自己开发的“野路”,认路只能靠前辈驴友做的标记,或者提前在手机上下载的轨迹图。 时间:2025年2月15日 地点:北京密云 事故详情:一名40岁户外爱好者在密云黄花顶登山失联,当日他独自登山,并在登顶后关闭了登山软件,导致下山轨迹不明,22日救援人员在一处悬崖下发现其遗体。 时间:2010年12月12日 地点:安徽黄山未开发区域 事故详情:复旦大学18位驴友在野黄山穿越活动中,因雨天道路难以辨认随后迷路,在报警求救后全部被救出,但一位参与救援的民警因路滑而坠下山崖身亡。 如果你走丢了,待在原地等待,可能是更好的求生策略。 失足坠落 在迷路焦虑状态下,多数人会选择顺势而下的路径,但顺山谷而下的路径更容易遇到陡峭深切的地形和难以攀爬的断崖。 时间:2025年5月3日 地点:浙江盘古楼尖 事故详情:温州一男子独自爬山失联,5月7日下午救援人员在附近水域发现其遗体,推测其在迷路后失足坠入水潭溺亡,发现遗体位置离公路不到1公里距离。 时间:2020年8月21日 地点:云南苍山 事故详情:一位35岁的徒步爱好者从大理酒店出发独自前往苍山后失联,一周后救援人员发现其遗体。路线不成型路线、迷途无法原路返回后失手坠崖是失事的主要原因。 安全的下山路线应优先选择山脊线。 坠崖的风险不只藏在行进间。截至2024年底,全球已有480人死于在危险场景中自拍。 时间:2024年4月 地点:印度尼西亚伊真火山 事故详情:在伊真火山口的“网红树”前,一名31岁中国游客拍照时踩到自己的长裙,坠入身后约75米深的峡谷中身亡。 时间:2019年10月 地点:陕西华山 事故详情:一大四学生在华山西峰背对悬崖仰身自拍时突然踩空从山顶坠落。 最美的风景不一定在险峻山峰,有时候,一条清浅的河流就能引人驻足。 涉水溺亡 这些水流看似浅,但因流速快,水下情况复杂,贸然涉水很容易失足甚至被冲走。 横渡会用到牵引绳,但牵引绳不能垂直于河岸,要有一定夹角,不然人会在激流中被冲到水流最强的位置,难以脱身。 时间:2023年6月2日 地点:浙江台州石人峡 事故详情:两名驴友过河时因水流湍急、绳索不稳以及背负重物,导致突发险情,最终二人被急流吞噬溺亡。 时间:2019年7月6日 地点:浙江台州丽人谷 事故详情:仙居丽人谷是每年夏季溯溪的热门线路,事发当日白天小雨,到返程时,突发山洪,来自上海、苏州的两支团队共16人被困,随后涉水过河时3人被冲走,最终2人遇难。 不管对于户外新手还是老手,渡河的风险都很大,行动前可以问问自己:这个河一定要过吗?是不是可以等等?或者绕道呢? 山洪 山间的气候瞬息万变,只需一场暴雨,所有的水流都会像漏斗一样被导入谷底,小涧会立刻变成泄洪通道。 时间:2022年8月13日 地点:四川彭州龙漕沟 事故详情:龙门山镇后山下雨,引起龙漕沟区域突发山洪,导致在该处游玩的游客被困,最终7人不幸遇难。据媒体报道,龙漕沟属于地质灾害点位,并非正规景区。 时间:2019年8月4日 地点:湖北躲避峡 事故详情:恩施躲避峡因河水清澈湛蓝而被称为“中国仙本那”,吸引很多游客自驾前往打卡。8月4日晚暴雨导致躲避峡山洪突发,造成12人死亡1人失联,61人被救出。 如果你发现身边的水流变浑,上流漂来树枝、水声低沉时,要立刻沿山坡向高处撤离。 越往山顶植被越来越少,头顶也没了遮蔽物,你的视野逐渐开阔,心情也是。 雷击 当天气突变,雷暴降临,人类很容易成为地面上最高的导电体,如果你手中正握着手机,或是一幅金属的登山杖,那更容易成为雷击的目标。 时间:2024年6月29日 地点:河北蔚县麻田岭 事故详情:下午3点50分左右发生雷阵雨,有两位驴友被击中,造成1人死亡,1人受伤。事发前,气象台已发布雷电黄色预警信号。 时间:2009年6月13日 地点:北京箭扣长城 事故详情:在“鹰飞仰倒”处发生雷击事件,据目击者称,“一道闪电在5人中末尾的两人中间炸出一道红光,两人掉到了30多米高的断崖下,另3人也被炸倒在地”,2人坠亡,另3人受轻伤。 避免雷击最好的方法还是提前评估天气,但对于一日近郊登山的人而言,这件事又最容易被忽略。 防雷的30/30原则:当闪电和雷声的间隔小于30秒,说明雷电距离你只有10公里了,要立刻停止登山,准备避雷。最后一次听到雷声后,要至少等待30分钟继续行动,因为雷电可能还没完全远离。 恭喜你,登顶了。让我们在此处停下脚步,体验一下一览众山小的美妙。 失温 失温是指人体的热量流失过快,无法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状态。登山后你的汗水随着强风蒸发,热量被一点点带走,待久一点就有失温的危险。 时间:2025年1月11日 地点:山西五台山 事故详情:一名湖南籍徒步者在独自朝台过程中不幸遇难,五台山五座台顶海拔高,气候复杂,冬季极易出现低温、大风、暴风雪、大雾等危及生命的极端天气。 时间:2024年10月 地点:陕西秦岭冰晶顶 事故详情:一对年轻情侣在夜间攀登秦岭冰晶顶时,因装备不足、气温骤降,导致失温,最终双双遇难。 很多人以为失温是冬天的事,其实夏秋的山里才更常见。只要风、冷、湿三个条件中占两个,就可能迅速失温。 时间:2021年5月22日 地点:甘肃白银黄河石林 事故详情:在第四届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中,参赛选手突遇极端天气,降温降雨并伴有大风。由于大多数选手装备不足,导致21人因急性失温死亡,8人受伤,该事件成为中国户外运动史上最严重的事故之一。 时间:2024年5月20日 地点:江西武功山 事故详情:一名户外爱好者在“反穿”武功山风景区时遭遇失温身亡。 时间:2021年11月13日 地点:云南哀牢山 事故详情:4名地质调查人员遭遇局部暴雨和瞬时大风,导致失温,最终因心源性休克死亡。 在失温事件中,鳌太线成为不可忽略的一个地标。 这条线路从鳌山穿越到太白山,直线虽仅四十余公里,但实际行程超170公里,需翻越17座海拔3400米以上山峰。 鳌太全线为无人区,天气剧烈变化,一天可遇四季,极易导致失温。6年内就有46人遇险,其中14人死亡。 时间:2024年8月20日 地点:鳌太线 事故详情:博主“猛蛇过江”发视频称,在单车挑战鳌太线时,意外发现7月初穿越鳌太线失联的男子。 高反 这里的海拔已经超过2500米,如果你长期生活在低海拔区域,没有在这个海拔适应过就剧烈运动,将会出现高原反应。 你开始有些恍惚,心跳好像要冲出胸膛,脑袋也微微发涨,像是醉酒,但这滋味一点也不迷人。 时间:2025年5月10日 地点:四川四姑娘山 事故原因:一名游客与朋友自驾出游,到达四姑娘山镇后出现严重高反症状,虽然被送去四姑娘山镇卫生院抢救,但最终还是遇难。 时间:2024年2月14日 地点:尼泊尔珠峰大本营 事故原因:一位26岁的户外爱好者在尼泊尔珠峰大本营徒步线路中出现高反症状,其父联系保险公司后得到保险不含尼泊尔救援的回复,最终错失救援时间。 轻微的高原反应有胸闷气短头痛恶心,可以通过吸氧、多休息缓解。 严重的高原反应会因缺氧和低压导致器官水肿,比如肺水肿和脑水肿,不及时处理会在短时间内丧命。 再往上走,游客的身影就越来越少了。 进入海拔3500米,就进入了真正的登山运动的范畴,你不仅需要专业装备,还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到达这里。 如果你问他们为什么还往上爬,想想乔治·马洛里的那句话—— “因为山就在那里。” 8000米:真正的死亡地带 这里是飞机巡航的高度。这也意味着,人类本不应该出现在这里。 以珠峰为例,截止到2024年12月,在12000多登顶的登山者中,340人在登顶或返程中死亡,其中超75%死于8000米以上。原因包括雪崩(29%)、坠落(23%)、失温冻伤(11%)、急性高山症(10%)等。 乔治·马洛里 1924年 珠穆朗玛峰北坡约8150米处 留下登山史上最著名名言的探险家的遗体在这里被发现,但我们仍未知道那一天他到底登顶成功与否。 不同于“小山”上的尸体,绝大多数遇难者的遗体会长期甚至永久留在那里,甚至成为山中的标志地标。 登顶过珠峰的人回忆,大多数人都会在“绿靴子”处歇个脚。 绿靴子 珠穆朗玛峰8500米的石灰岩山洞中 事故详情:这具身份可能为印度登山者泽旺·帕卓的尸体蜷曲在珠峰东北岭登山线路上,因其绿色的登山靴而得名,死因可能是遭遇暴风雪。 休息者 2006年 珠穆朗玛峰海拔约8500米的一处开阔雪坡 英国登山者戴维·夏普在独自尝试攀登峰时体力不支,以休息的姿势遇难。 睡美人 1998年 珠穆朗玛峰海拔8600米左右的东北山脊 美国女登山者弗朗西丝·阿森蒂耶维在无氧尝试登顶后未能成功返回,与丈夫在下山途中双双遇难。 恭喜你,到达了地图的边缘。 好消息是,90%的人都从这里顺利返回了。但那些留在地图上的会不断提醒人们: 成功,夹杂了运气。运气来自高山、河流、湖泊和雨水。 你看,人类从来没有真正征服过什么,而是自然,放过了我们。 至于下一个走向户外的人会遇到什么呢?翻过下一座山再说吧
附件1:《如何发送SOS求救信号》
声音:SOS在摩尔斯电码中用 ···---··· (三点三横三点)来表示,念为“滴滴滴”、“答答答”、“滴滴滴”,或是三短音、三长音、三短音,如果你有救生哨,可以吹出上述节奏。
光源:夜间可用手电发出三短三长三短的灯光求助,间隔一分钟重复;如果无法控制光源开关,可用手掌或其他遮挡来控制;也可以利用镜面或其他反射材料制造有规律的光信号。
烟雾:三堆火焰是国际通用的求救信号,将燃料摆成等边三角形,点燃发出明亮火光或烟雾可以向周围求救。
地面标识:在平坦的空地上用石块或是树枝堆砌出SOS字母,每个字母最少6m×6m。
衣物:用鲜艳布料的衣物或是帽子长时间有规律地绕“8”字。
注意:救援需要时间,要坚持发送信号直至获救,这样有助于救援人员确定你的位置。除非可以确定安全,否则尽量待在原地等待救援。
附件2:《制作人员名单》
监制:毛天骅 曲奕
策划 文案:梁宜欣
设计:宋菲雨
升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